有些網站不論你是用電腦、手機還是iPad去瀏覽都能無縫展示同一種但不同尺寸排列的風格。這一切,都要歸功于網站的自適應和響應式布局。想象一下,代碼能自動檢測設備屏幕寬度,然后加載適合的css是有多神奇。
說到自適應網站,設計稿看上去都是一模一樣的,但設計師們可是要費心思考慮屏幕變小時的變化方式。比如,網站內容有5個區(qū)塊和4個間距,那么當寬度縮小到900時,怎么調整才能讓網頁看起來更完美呢?這就是自適應布局的魔力所在。像站酷、Dribbble這些大網站,都采用了這種布局。
響應式網站則需要設計不同版本的設計稿,根據(jù)設備提供不同的CSS樣式。比如說,你的設備寬度是750px,網站就知道你是用手機訪問的,然后就會給你導入一份專屬于手機的樣式;如果是電腦的話,就導入電腦的樣式。這樣,無論你是用哪種設備瀏覽,都能得到最舒適的體驗。
再來說說手機適配,我們一般以iPhone為畫布標準,因為iPhone顯示清晰,要求高,用戶量也大。適配時,主要用750x1334px的尺寸,然后把網站導航改成手機APP常用的漢堡包+抽屜式導航,按鈕也要變大,方便手指點擊。字體方面則全部換成蘋方字體,字號設置變大,渲染方式也弄得銳利些,英文則用SF-UI。這樣,網站就變成了類APP的手機網頁,這樣才可以保證手機用戶體驗良好。如果是安卓手機,前端代碼會適度調整圖片和間距來適應屏幕。
至于iPad,它的尺寸和電腦屏幕差不多,所以瀏覽網頁基本都很舒適。但如果我們想讓iPad用戶用得更爽,可以調整文字大小、按鈕大小,還有交互形式,比如用抽屜式導航,讓導航不隨屏幕滾動。這樣一來,iPad用戶也能享受到超棒的瀏覽體驗。
無論是自適應還是響應式,都是為了讓網站更好地適應各種設備,提升用戶體驗。作為設計師和開發(fā)者,我們要用心去做,讓用戶無論用什么設備都能感受到我們的用心和熱情。